罕見!江蘇省委機關報連發三問:為什麽南京發展不出“杭州六小龍”?
- 编辑:積善成德網 - 67罕見!江蘇省委機關報連發三問:為什麽南京發展不出“杭州六小龍”?

原創整理 | TOP創新區研究院,FTA Group
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。內容僅供交流學習,不做任何商業用途,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。
如有侵權請聯係後台刪除。
當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賽道掀起狂瀾,宇樹科技的人形登上央視舞台,人們才驚覺:杭州,早已不是“電商之都”那麽簡單。這座曾讓馬可ⷦ隦펧人間天堂”的城市,正在進化自己的創新版圖。
杭州的創新力,是偶然,還是必然?
為什麽新物種在這裏持續孵化?
它的產業基因到底藏著什麽秘密?
新年假期剛剛結束,江蘇省委機關報《新華日報》旗下“交匯點”客戶端在2月7日晚、8日上午連續發布了三篇專稿文章 《DeepSeek為什麽會出現在杭州?》《為什麽南京發展不出“杭州六小龍”?》《杭州有DeepSeek,南京有什麽?》。

一連串的問題,直指核心:
同在長三角,杭州何以頻頻催生世界級科技企業,而南京的創新生態卻似乎總差一口氣?杭州是如何搶跑的?南京,又該如何破局?
率先轉向“硬科技”
7日晚間發布的《DeepSeek為什麽會出現在杭州?》,
重點討論了杭州“硬核創新”轉向的問題。
文中說到, 當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時,杭州率先開啟“硬核創新”轉向。
2017年 之江實驗室成立,2020年 阿裏達摩院發布中文大模型,2022年餘杭區規劃 千畝AI產業園,形成“算力基建-算法研發-場景落地”的新三角。
宇樹科技也與DeepSeek的故事如出一轍——它將伺服電機研發中心設在杭州,看中的正是這裏獨特的“創新樞紐效應”:既能對接上海張江的芯片資源,又能鏈接義烏的供應鏈網絡。

2024年1月央視《新聞聯播》↑
杭州有更多To C企業
8日上午交匯點客戶端發布的文章《為什麽南京發展不出“杭州六小龍”?》,更為犀利, 直接將南京與杭州對標,檢討了城市在發展、產業和氛圍等諸多方麵的不同。文章開篇就承認:
杭州“六小龍”狠狠破圈,客觀上,讓南京人也很震撼。
文章繼續寫道:關心城市發展的南京人難免會想,論高校、科研、人才、科技人口,南京超過杭州,論產業導向,南京很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,很多區都有布局,怎麽最後還是杭州DeepSeek破圈?成為杭州新興產業的代表企業?杭州的科技創新怎麽一波一波源源不斷?
與此同時,廣東也正在深刻反思,為何廣東沒有誕生出AI巨頭?他們認為,“AI三傑”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、Kimi創始人楊植麟、人工智能科學家何愷明都是廣東人。
廣東人反思後給的答案是:基礎科研不足,短視,長期主義缺失,大學辦得不夠多。現在正在瘋狂辦大學、瘋狂撒錢給基礎科研……

但說真的,
廣東缺的,南京都有。
那麽,南京怎麽還是沒有誕生一個轟動世界的市場化地麵對老百姓的AI巨頭呢?或新興產業巨頭呢?10多年前其實就有“南京為什麽沒有發展出互聯網巨頭?”“南京為什麽錯過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電商?”“南京為什麽沒有誕生出新能源汽車品牌或整車巨頭?”等類似問題了。
其實,可以統稱為一個問題,即,
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不斷迭代,南京為什麽很少誕生本土新興產業巨頭?
文章的答案是: 南京不容易出“鏈主”,隻能做“產業鏈”中的一員,命運被別人決定。南京每年培養出的幾十萬高級人才,最終都是助長其他城市巨頭的成長、成功,而自己隻能做做外包,吃點“外包利潤”。
更直白一點說,
南京的科技產業,長於 To B(企業級服務)To G(政府采購),但在 To C(直接麵向消費者) 領域始終缺乏代表性企業。
To B/To G的優勢是,不用操心用戶情緒,不用理解大眾需求,服務好政府和大企業,市場看似穩定,但它有幾個致命缺陷:
首先,To B企業的產業敏感度低,抗市場波動能力弱,一旦行業風口變化,極易掉隊。更重要的是,To B企業失去了用戶觸覺,就等於放棄了創新試錯的機會,缺少誕生巨頭的可能性。

幾乎所有能做大的公司、能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公司,都是To C企業:
國外如亞馬遜、微軟、Google、臉書、特斯拉等,國內如字節、騰訊、阿裏、拚多多、京東還是華為、小米、、蔚來、理想等,都是 To C企業。
恰好,杭州的企業非常很擅長從消費端需求切入,用商業化驅動科技創新:
比如淘寶、電商:抓住用戶購物習慣,迅速催生阿裏帝國;
比如移動支付:深度綁定消費者,支付寶改變交易模式;
再比如直播、短視頻:電商+內容生態,把“流量”變成“購買力”。
但南京,確實不擅長 To C,它的產業氛圍、商業環境更像一個“甲方驅動型”生態,最早的To C企業,菲亞特汽車、熊貓手機都一一折戟沉沙。
因為這些年沒有培養出To C的鏈主型企業,也就意味著南京失去了產業主動權,也就一一錯過各種風口:
南京錯過了互聯網,沒有誕生騰訊、阿裏這樣To C公司;錯過了移動互聯網,沒能催生小米、字節跳動這樣的To C企業;錯過電商,錯過直播;錯過新能源整車,依然隻能給行業巨頭做供應鏈;現在,也正在錯過AI時代的To C級企業……
當然,南京在每個行業中都不是完全缺席。
但它的角色,總是在“給巨頭打工”:比如互聯網:南京給華為、中興做軟件外包;在手機產業:南京是小米、榮耀、OPPO的研發分部;南京的原力、疊影視覺、旭光冠影,也是《哪吒2》的外包方……
南京的人才足夠優秀,但這些人才最終都在為別的城市的To C巨頭添磚加瓦,讓南京在其他城市的巨頭生態中扮演“配角”,而不是打造南京本土的科技帝國。
但如果要成為主角,就必須解決To C的困境。
杭州容錯率更高
文章重點對比了南京與杭州在不同的城市定位與產業戰略、政策與營商環境、不同高校科研投入與側重、科技產業化能力等諸多方麵的不同。進而得出一個結論:
杭州的容錯率較高,也比較能容忍一定的創投失敗,年輕人敢闖敢做。
創新的底色,往往藏在城市的容錯率裏。
一個敢於失敗的城市,才有資格贏。
這也是為什麽矽穀是全球創新高地的原因,這裏不僅能孕育蘋果、穀歌、英偉達,也能安然地埋葬無數失敗的創業項目。
而杭州,在某種程度上,正在成為中國的“小矽穀”——
它不排斥失敗,它歡迎試錯,它願意接受創業者的“不確定性”。
是,從單個項目來看,一個失敗的創業公司,可能是一個商業故事的終結。
但從城市發展的視角來看,每一個失敗的項目,都是產業生態的一次進化,每一個失敗的企業,都會在市場中培養出一批更敏銳、更有實戰經驗的科技人才。
失敗,不是終點,而是創新土壤的有機養分。
看看杭州,DeepSeek、黑悟空、宇樹科技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它們踩中了產業節奏,但在它們的背後,還有無數未能熬過市場周期的創業公司。但這並沒有讓杭州變得保守,反而讓杭州的科技生態更加成熟。

南京的問題在於,它對於“風險”的態度更保守——
這裏更強調流程管控,害怕失敗,而不是如何管理失敗。這裏的投資更傾向於低風險、穩健型項目,而不是高增長、高波動的創新企業,這造成了一個負反饋:
創業者不敢冒險,資本不願押注,人才不敢孤注一擲。於是,失敗的企業也少,成功的企業更少,創投更不敢投,創業者更害怕不冒險……
結尾部分,文章深情地寫到:
“一個城市的最終發展水平決定了這個城市絕大多數企業、絕大多數工作人口、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經濟收入、幸福感。我們希望南京可以發揮自己的長板優勢,並能迅速彌補自己的短板, 讓自己的城市氛圍更寬容、更包容民營力量的生長(而不是漠視或打壓)、更注重小微企業。”
走自己的道路
2月8日中午刊發的第三篇文章《杭州有DeepSeek,南京有什麽?》,同樣話語犀利。文章開篇就關注了兩座城市在GDP方麵的差距:
2024年長三角城市經濟數據顯示,南京以1.85萬億GDP總量位列第10,與杭州的差距擴大至3360億元。
但問題的本質並不隻是GDP的數字差距。
文章認為,
DeepSeek的缺席不應被簡單解讀為創新失位,而應視作特色發展路徑的選擇印記。當南京的工業軟件定義智能工廠的運行邏輯,當創新藥企解碼生命的奧秘,這座城市正以獨有的節奏參與科技革命——不做聚光燈下的獨角獸,而做深海之處的定海針。
就像杭州,它的優勢是AI、互聯網、移動支付、電商,其增長邏輯是流量+商業變現,擅長在風口上孵化新物種。而南京,堅守著工業軟件、創新藥、智能製造,它的增長邏輯是技術+產業鏈優化,更傾向於做產業底層的“穩定器”。
對此,文章建議: 在產業周期的潮起潮落中,南京需要的不是對“風口缺席”的焦慮,而是對“長坡厚雪”的堅守。

文章說到:南京可以發揮自己的長板優勢,並能迅速彌補自己的短板,讓自己的城市氛圍更寬容、更包容民營力量的生長。
那麽,一個更好更強更活力的南京,
不僅僅能“坐在餐桌上”,還有資格主導整場產業盛宴。
▼ 點擊下方關注TOP創新區研究院(TOP_Lab)
看完想跟我們交流互動?
歡迎掃碼加入TOP讀者群
↓
二維碼隻存續到2月16日
如果二維碼失效,請後台回複“入群”,
掃描最新二維碼,期待群裏見到您❤️
創新區研究,就在TOP研究院。
TOP Lab (TOP創新區研究院) 是 FTA 的創新研究引擎,專注於為城市、企業和 園區提供係統化的前瞻洞察與戰略建議。基於Talent(⼈才)、Organization(組織)、 Place(區域)三⼤核⼼維度,TOP致⼒於探索全球創新區的發展規律,並結合本⼟實踐,為區域發展和企業創新注⼊新的價值維度。
FTA Group:用技術和藝術引領未來。
FTA Group致⼒於成為產業創新區綜合解決⽅案的領導者,整合設計、運營和產業服務,提供全⽣命周期服務。
作為中國產業地產領域設計實踐數量最多的機構之⼀,FTA憑借逾1200個辦公及產業地產的設計及谘詢經驗(其中包括3個國家級綜合性科學中心的重點項目、多個世界500強總部或區域總部等),已為多個⾼品質業主打造獨特的成功體驗。
在區域發展和產業規劃中,FTA始終秉承專注、⼀體化服務與國際視野,為客戶提供從研究、策劃到設計的全流程⽀持。我們深耕產業科創園區和產業⽚區領域,成功助⼒上海張江、臨港、漕 河涇、市北、G60、閔開發、楊浦科創等重點產業⽚區落地標杆項⽬,此外,在BioBAY、⽣命健康園、張江藥⾕等頂級園區的設計中,FTA始終是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⼒量。
我們服務的客戶包括:、、天安駿業、上海地產、小米科技、羅氏製藥、阿裏巴巴、迪士尼、西門子、鳳凰衛視、上海港城集團、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等知名品牌。